荣润者,光华润泽也;清发者,清明焕发也。此乃玉之品性。而玉在传统文化中从来都是谦谦君子最好的比拟:既给人慈爱善良的舒适感,又因色泽透明给人以信任感;质地坚硬显露出智者气度,棱角分明却从不伤人,以清静雅卓越于世。
张荣清便是有着这样一种玉之品质的惠安商人——为人将光芒与精粹敛于内,而非形于外表,雍容自若、不事张扬,低调沉稳;商海拼搏却能刚毅自强、厚积薄发。他深知,玉自石中出,做人当如一方坚强的石头,历经磨难却不屈不挠,精雕细琢终成美玉。
地瘠栽松柏,家贫子早慧
1971年,张荣清出生于惠安县山霞镇的一个普通家庭,这个看似普通的家庭却有着并不普通的背景,而这一特殊背景却在特殊的年代给张荣清一家人带来了更多的坎坷。
“爷爷当年曾在国民党军统机构供职,后来与大伯一起去了台湾。”张荣清表示,留在家乡的父亲,为此连房子都盖不成。原来,在张荣清儿时,父亲因为开采石矿而有了些积蓄,满心欢喜的筹备盖上几间新房子,可是家里的这点背景却成了拦路虎。父亲想尽办法走通关系,结果还是没有获得审批。也许是愤怒,也许是失落,父亲独自去了海南闯荡,而且一走就是七年未归,留下张荣清和母亲、姐姐相依为命,日子的艰辛可想而知。
母亲和姐姐都是典型的惠安女,善良朴实、坚毅勤劳,但是在那个年代,为了生计,她们所能做的,也只有用汗水去换取糊口的资本。母亲种着家里的几亩地,收获后靠卖粮食赚一点钱,姐姐则从十四岁开始就用稚嫩的双手拉起板车,到山里的矿上运石头。“姐姐为家庭贡献太大了,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进山,来来回回运一天的石头,能赚几十块钱。”回忆起来,张荣清依然倍感辛酸。
看着母亲和姐姐如此的艰辛,自幼懂事的张荣清再也没心思享受学堂的时光了,他感觉自己瞬间长大了,读初中的他毅然辍学回家,要以男子汉的角色挑起养家的责任。
那一年,张荣清15岁,他走进了建筑工地,成为一名学徒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建筑之乡的惠安,正沐浴经济发展的大好春风,建筑工地同样的如火如荼,但对于一个刚入行的半大小伙子来说,并不是那么乐观。“当时的规矩是,学徒工干三年没有工资,算是学手艺的学费。”张荣清回忆道,他当时学的是泥水工,专门负责砌墙。好在他踏实肯学,很快就出徒了,一年之后,张荣清就开始拿工资回家了。
建筑工地,冬冷夏热,风吹雨淋,但15岁的张荣清想的不是这个工作有多累,而是这样一门手艺究竟能为自己的人生以及家庭带来多大的改善呢?
思考着这个问题,他在建筑工地度过了三个年头,也跟着家里的亲戚做过一段时间的装修,但是他感觉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望着家乡运进运出的形形色色的石材和石雕产品,张荣清下意识感觉到,这里面肯定有更多的机遇、更广阔的天地!
于是,他毅然放下手中的大铲和托板,打点行囊,奔着石材业。张荣清踏上了离乡的火车。
辗转闯京城,磨砺奠基石
惠安,襟江带海,人杰地灵,是中国著名的石雕之都。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首都北京诸多国家标志性建筑物相继落成,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这样宏伟的建筑自然少不了惠安石雕的身影,因此,先后有数批技艺精湛的惠安石匠进京投入到这些工程中去。张荣清同村就有一位老乡位列其中。
张荣清决心投奔已经是北京某二级资质企业资深匠师的这位老乡,跟着“手艺好,有见识”老师傅学做石材。
1991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刚满20岁的张荣清只身来到了北京。从小县城来到大首都,眼见得课本上的天安门就在眼前,初到北京时的张荣清,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张荣清很快在北京找到了落脚点。他回忆道,“那个时候三元桥等地还没有开发,很多地方还是成片的农田。”和张荣清最初落脚点一样荒芜的,还有当时北京石材安装市场对于当时的一些高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那个时候北京建筑行业水平很低,对于石材的一些安装装饰技术还不甚了解,像当时的京城大厦等工程的石材安装都是由香港的装修公司来做。”张荣清说,“比如几吨重的石材要怎么挂到墙上都是个问题。”
张荣清拜了一位好师傅。在他学做石材安装的过程中,几乎都是由师傅看图纸然后指导他和几个师兄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和摸索,一年下来,从看懂图纸到学会安装,再到自己画图纸、做安装方案甚至是创新应用一些技术,张荣清迅速成长起来,原本对石材安装几乎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了对自己也充满信心的专业人士。
一年之后,师傅离开了北京,返回家乡创办石材工厂了。留下张荣清和几个师兄弟,大家决定各奔前程,张荣清也只好另立门户了。
虽然此时的张荣清在专业水平上无可非议,但是他一贯温文尔雅、性格内敛,大家也担心他能否在北京这样一块充满竞争的市场上存活壮大。然而此时的张荣清,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爱拼敢赢,这是闽南人的天性,这种天性在看似文弱的张荣清骨子里,比谁都要强烈。
狄更斯说,成功好比一张梯子,“机会”是梯子两侧的长柱,“能力”是插在两个长柱之间的横木。只有长柱没有横木,梯子没有用处。张荣清力争上游,巧创机遇,又懂得能力的锻炼和提升。1993年,张荣清终于组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施工团队。他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坦诚、认真的做事风格,接下并成功交付了一个又一个石材安装工程,开始在北京市场上逐渐站稳脚跟。
磨杵渐成针,梅香苦寒来
坐落在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商圈,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的新东安商场,这个港资企业在京的经典项目是进京闯荡后张荣清遇到的第一块试金石。
1997年,适逢新东安广场项目在京招标内部装修,作为当时商业地产界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新东安对于内部装修的要求十分严格。张荣清和他的团队与北京港源建筑工程装饰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地获得了此标。夺标成功后,最初这项施工交给别的团队负责,然而港源先后两次进行工程检验都未能通过。“当时的情况是,如果第三次再不能通过,那么香港方面就会收回施工权,重新竞标。”
在这关键时刻,第二次验收未达标之后,港源公司决定更换施工团队。张荣清和他的团队被寄予厚望,作为最后一搏的押注派去负责这项任务,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接到委任后,张荣清先是认真研究了香港方面对于新东安内部装修的核心要求,然后总结了前两次失败的症结所在,凭借自己多年来的工程经验,对施工方案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随即大胆开工,而他本人几乎每天都在现场监督,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第三次验收如期而至,等待验收时,空气仿佛也凝固了,随即,“通过”二字传到大家的耳朵里,大家击掌相庆,而一向有着稳坐钓鱼台般冷静的张荣清,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新东安工程上的成功,让人们对于这个闽南人更加刮目相看。张荣清继续精益求精稳扎稳打,在施工市场上积累自己的信誉和实力。又经历了三年的实战积累,2000年,张荣清建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北京港源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
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消息传回国内,沉稳的张荣清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对此张荣清有自己的市场认识, “一旦申奥成功,各种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工程必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就是公司起飞的最佳时机。”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专业素养的过硬,更得以于他对市场发展态势以及众多影响因素的准确判断、分析。
果不其然,将腾飞基石押在北京此次“申奥”上的张荣清,瞬间感觉到石材装饰的“暖春”降临了。从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的到港厅内装,到1号航站楼全套内装,再到T3出港厅,甚至是国家领导人出行专机楼的内部装修装饰,全部都由张荣清带领港源第一分公司顺利完成。除此之外,张荣清还带领团队顺利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场馆“鸟巢”的外部幕墙工程,并将“鸟巢”内部装饰装修权揽于怀下。“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内部装修,同样也是出自我们之手。”看得出来,张荣清对此有着深深的自豪感。
光辉之下,张荣清也曾经历过众多的磨砺与考验。谈及创业之初那段日子,张荣清表示,从单纯的照图纸施工,到寻找业务、做标书、投标、竞标、施工系列工作都要自己去做,着实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好在我们有多年一线施工的经验积累和成功案例”,张荣清表示,得益于此,伊始每每与甲方洽谈时,自己凭借这一优势也少走了很多弯路。
遵循着步步为营的发展规划,张荣清从施工队做到了工程公司,这个过程中,他唯一的原则就是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用实力赢取一切。在他的管理之下,北京港源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如今,已经成为总公司麾下最得意的一员悍将。
东风好借力,正是扬帆时
卡耐基说:“当机会呈现在眼前时,若能牢牢掌握,十之八九都可以获得成功。而能克服偶发事件,并且替自己找寻机会的人,更可以百分之百的获得胜利。”诚哉斯言!
企业要发展壮大,最佳的状态是达到纵深与横向的交相平衡,既要做大也要做强。这也正是张荣清孜孜以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他所追寻的,是一种具有更高价值的理想。当企业从石材企业转向其他超前领域时,他这块石也完成了到玉的转变。
当谈及未来,一向谨慎沉稳的张荣清延续着他的言行风格,他表示,在做大与做强二者的选择和先后顺序上,他更倾向于优先突出重点。而他的重点所指的,正是其名下两个板块的业务内容:“商混”与幕墙装饰。
2009年,港源第一分公司依然步入正轨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与处在这种状态的大部分成功企业家一样,张荣清开始把眼光投向更宽广的市场范围内,首选注目之处,便是与建筑装饰相关的上下游产业。
不久,一种被业内人士简称为“商混”的建筑原料映入张荣清的眼帘。商混,即商品混凝土,也称预拌混凝土。他发现,“这种材料具有造价低、环保、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等等众多的优势,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需求。”认为这种极具革命性的建筑材料,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
2009年,张荣清果断成立了新疆世纪宏源混凝土有限公司。之所以将起跑线选在新疆,张荣清做了细致的考察与分析。“商混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市场均衡;比如在北京,是一种买方市场,而在新疆,就完全是卖方市场,拿不到货款绝对不会发货,这种市场态势更利于我们的起步和发展。”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再次让张荣清喜获丰收。入行以来,他的混凝土公司发展迅速,做得风生水起,已然成为业内一匹黑马。
他初步计划于2013年正式进军天津市场,“天津是北京的卫戍,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便捷完善,未来的开发力度和发展潜力非常值得我们期待,而这些都预示着商混的潜在市场机遇。” 张荣清认为,“相比石材业务,商混有更好的前景,从业者更具主动性,而且资金回笼相对较快。”
在张荣清的未来蓝图中,另一个聚焦点是幕墙装饰。对此他坦言道,更多是出于对老本行的熟悉和掌握,而且“荣祥幕墙”是自己控股的企业,无论在发展策略还是未来走向上,自己都掌控主动权,是能够实践和检验自己发展理念的不二选择。
一枝独秀揽春色。听着张荣清对于企业未来的展望和叙述,我们深深感觉到一股强烈的自信——这种自信,是他创业发展20年来最大的源动力,同时也是他驰骋商场20年的一项法宝,更是作为一位成功企业家的先决条件,具备了这一气势,宏图即在自己手中。
采访速写
配饰墨玉的腰带,办公室陈列着古木化石,朋友戏称石材起家的张荣清爱上了石头。
性格内敛,低调沉稳,凡事不喜张扬——喜欢玉石的张荣清想必是在其中找到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与坚持的信念。
他喜欢跟朋友聊天,这甚至成了他工作之外的唯一爱好;朋友评价他用的最多的词就是“坦诚,容易相信人”。其实,与其说他很容易相信人,不如说他愿意相信人性本善。
他手中的烟很少间断,闲暇时总是点上一支然后坐在那里,眼睛望着窗外,一个人静静的思考着,而他办公室内的陈设,仿佛也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沉浸在思想的世界中而特意布置的——古木色的桌椅淡然而厚重,硕大的鱼缸里不停的冒着泡泡,一切都显得如此恬静、和谐,身处其中便不自觉地少了许多杂念。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张荣清无时不刻地在洞察着行业态势与市场走向,并为企业的未来做出一个又一个的果断决策。